首页 商会新闻 往届新闻 【扬帆汕头】乘风破浪创佳绩,行稳致远再出发(转自羊城晚报)

【扬帆汕头】乘风破浪创佳绩,行稳致远再出发(转自羊城晚报)

2022-10-04 15:53:44


      从边陲小城到现代化滨海城市,汕头经济特区走过了极不寻常的光辉40年,如今,这艘“红头船”依然动力十足




汕头一湾两岸 方淦明 摄


      改革开放的浪潮奔腾不息。上世纪80年代初,南海之滨的汕头成为首批设立经济特区的城市之一。

      自此,这个素有“百载商埠”“海滨邹鲁”美誉的红头船故乡,被赋予了在体制改革中发挥“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重要“窗口”作用的光荣使命,开启了全面发展、全速推进的历史征程。

      40年来,汕头延续侨乡血脉、根植潮商基因,依托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华侨资源,用“杀出一条血路”的冲劲,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特区建设之路、经济跨越之路、人民富足之路,曾经偏僻落后的边陲小城“变身”现代化花园式滨海城市。

      壮阔的时代浪潮中,始终清晰的是奋进者的身姿。如今,迎来“不惑之年”的汕头经济特区正重整行装再出发:瞄准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新定位,谋划推进一批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平台,以特区之为谋汕头之变,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携手深圳开启深度协作新模式,推动形成“核+副中心”动力机制,加快打造内秀外名的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

      筚路蓝缕: 从市郊荒滩白手起家

      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汕头设立经济特区;1981年11月,汕头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宣告成立,汕头经济特区在市郊龙湖1.6平方公里的一块小荒滩上正式诞生了。

      据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第一任主任刘峰回忆,特区创立之初,汕头面临着人多地少、资金欠缺、基础设施差等现实困难,是一个“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通”的地方。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拓荒牛”们凭着肩挑背扛、白手起家,用闯劲和热情书写着汕头经济特区的发展故事。

      同时,汕头大力发挥侨乡优势,创造平台和条件吸引海外侨胞回乡投资兴业,回应爱国侨胞的拳拳之心。“我们本土一个潮汕,海内除了本土之外有一个潮汕,海外也有一个潮汕。”汕头人常常会这样对来访的客人介绍,遍布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万潮汕籍侨胞,在汕头特区成立之初贡献良多。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1990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在汕头写下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诗句,生动地概括了特区创办的个中艰辛探索和艰苦奋斗。

      为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汕头经济特区曾历经多次扩围。2011年5月份,汕头经济特区最后一次扩围,将全市六区一县全部囊括其中,特区的面积也由原来的1.6平方公里拓展到了全市域。

      汕头经济特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成绩单。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81年,汕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2.62亿元,1992年经济总量突破100亿元,2009年突破1000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汕头的GDP更是仅用6年时间就连续突破了1500亿元、2000亿元和2500亿元三重大关。


汕头礐石大桥横跨汕头内海湾 张烈华 摄 勇立潮头:创造多个全国“率先”


      汕头经济特区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确立了“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产一片、获益一片”的思路,并且从软件机制上破题,实事求是地启动了特区自身的制度建设,逐一探索解决了许多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问题,在全国创造了多个“率先”。

     “办特区,财力和人才都极为重要,但重中之重还是改变人们保守陈旧的思想,对症下药、除旧布新。”刘峰就曾这样回忆称。于是,1984年,汕头特区建立起了全国唯一的“特区顾问委员会”,由庄世平担任该委员会主任,香港各界21名代表人物担任第一批顾问。此后,北京、上海、澳门以及加拿大等地也先后组建起汕头特区顾问团(组),为汕头争取资金投入、优化投资环境、协助解决各类困难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而在引进外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汕头制定出台了《汕头经济特区个人独资企业条例》,成为我国首部个人独资企业法规,并且首提集体经济、横向联合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一齐上;在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方面,制定了“三三四”“二二六”补贴出售住宅制度,率先在全国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住房商品化新模式,并且出台了全国第一个保护华侨房地产权益的综合地方性法规;在改革用人制度上,将原来执行的“无限期委任制”改为“任期制”,企业干部改为“聘任制”,率先实施了领导干部定期述职评议;在管委会办事作风上,率先推行了24小时审批答复制,提高工作效率,在国内首开政府机关对企业服务承诺制先河。

      此外,汕头经济特区还开创我国地级市行政程序综合立法的先河、出台全国首部预防腐败的特区法规、率先与外商合建国际集装箱码头等。得益于一系列大胆的探索实践,汕头经济特区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许多侨胞及客商也纷至沓来,为汕头特区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40年来,汕头特区充分利用巨大的侨乡资源,在扩大开放的进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了“试验田”作用。如今,站在全新的时空坐标上,汕头正奋力推进营商环境“革命性再造”,加快推进政府服务模式改革和“汕头大数据”平台建设。在最新的全国100强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中汕头排名上升17位,跃居第38名。

      跨越发展:打“侨牌”建国家级平台

      让汕头步入改革开放深水区,更大程度释放出发展活力的,当属在2014年获国务院批复成立的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下称“华侨试验区”),这也意味着汕头特区的发展再一次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华侨”为主题、以“经济文化合作”为纽带的国家级创新发展平台,华侨试验区被赋予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重任,成为汕头经济特区再出发的新里程碑,得到了海内外两千万潮汕籍华侨华人的热烈响应。

      在国务院批复设立华侨试验区一周年之际的2015年9月份,全国首个以华侨为核心概念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华侨板”正式挂牌开板,并于去年底升格为广东股权交易中心汕头分公司,挂牌企业623家。

      目前,华侨试验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全面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侨梦苑”等重大发展平台不断发挥作用,现代金融服务业和总部经济成效明显,先后吸引了宝能、明园、雅士利和潮商等10家企业设立总部项目,总投资约194亿元;搜狗人工智能公司已在华侨试验区注册落户,中国移动AI研究院项目也正在抓紧推进中。

      此外,华侨试验区还在积极与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进行对接,探讨在供应链金融、跨境电商和智能应用等领域开展合作,共同致力于推动试验区的产业聚集发展。

      另外,华侨试验区还通过其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的体制机制吸引众多企业和项目入驻。其中,华侨试验区推行的“一工作日审批制”,效率比当年特区“24小时内答复制度”更进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今年6月份,省政府还出台了24条重磅政策,支持华侨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赋予其与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平台管理机构同等的省级权限。

      二次创业:提升城市品质能级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汕头市委市政府近年来牢牢抓住了“全力冲刺国家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和筹办“第三届亚洲青年运动会”的有利契机,努力把创建工作和亚青会主办权转化为发展权,在主动顺应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加快乡村振兴建设,强力推进练江流域综合整治,不断补齐城市短板,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加强交通秩序整治,一大批市政道路、公园绿地、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完成升级改造,公园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初见成效,城市净化、序化、美化和文明水平明显提升,城市形象和营商环境显著提升。

      2018年6月,汕头也迎来了又一个重磅利好消息——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明确赋予汕头新的战略定位——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汕头立足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功能,全力打造区域教育、医疗、文化、商贸“四个高地”;立足增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深入推进大路网、大港口、大航空、大物流建设。

      与此同时,汕头始终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包括推动汕头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组织19个院士专家团队开展攻关;在高新区设立科创投资开发平台公司,启动建设华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智造云谷”人工智能专业孵化器;制定实施“人才政策30条”配套实施细则42个,建成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启动建设博士和博士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用三年时间集中引进全日制博士1000名、全日制硕士3000名,努力在高端人才争夺战中抢得先机。近年来,汕头还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腾飞利好:携手深圳深度协作

      去年底,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汕头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今年3月份,国务院批复同意汕头保税区整合升级为综合保税区,累计复制落地自贸区政策55项,引进总投资达44亿元的跨境电商、保税仓储等项目23个。

      近日,粤东首单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商品在汕头综合保税区顺利通关——综试区叠加综保区,成为新时代汕头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缩影。汕头将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好综合保税区这一对外开放重要平台,用三年至五年的时间,将其打造成为全国先进的综合保税区,争取进出口总额达到100亿元以上、税收达到10亿元以上。

      做大做强镇域经济,也是汕头畅通两个“循环”、落实发展第一要务以及加快经济特区发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为此,汕头市近日召开全市做大做强镇域经济大会,发出了简政放权、放权强镇的积极信号,让镇街真正成为实实在在的“作战单元”,成为加快特区发展的基础平台,助推汕头朝着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新特区的方向迈进。

      而在迎来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另一则重磅消息也在日前迅速蹿上热搜榜,使得各界为之振奋——深圳、汕头这两个同属“第一批”的经济特区开启了深度协作模式。

      2018年6月,广东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为重点,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强化广州、深圳“双核”驱动作用以及加强汕头、湛江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成为这一战略部署的重中之重,建立“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被寄予厚望。

      因此,在全新的区域发展布局中,交往密切、情谊深厚的深圳和汕头两个特区,此次协作将加快形成“核+副中心”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广东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作出经济特区应有的贡献。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认为,深圳和汕头都有国家级平台,前海和华侨试验区,这两个优势叠加在一起,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等,将进一步发挥好华侨华人资源优势,这是一股很重要的力量。与深圳的深度协作,将为汕头擦亮特区招牌、焕发特区活力带来新机遇、注入新动能。

      专家点评

      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

      以质量效率弥补发展条件不足


陈鸿宇 受访者供图


      40年来,汕头经济特区不辱使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汕头经济特区的多项改革探索都创造了领先于全国的成功经验,不论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地均产出指标,还是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和高技术企业数量,均居于广东沿海经济带的前列。

      40年前,汕头经济特区起步时,全市经济总量仅列全省第七,且远离香港、广州等经济核心区,腹地小,自然资源匮乏,特区面积仅为当时深圳特区的1/280,发展条件明显不如同样兴办经济特区的深圳、珠海和厦门。40年来汕头经济特区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全体汕头人民和广大海外潮人、侨胞的共同努力,以多点错位发展构筑稳定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以汕潮揭跨区划合作重组区域的经济网络,以全方位开放拓展特区经济的发展空间,靠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内生活力,逐步走出一条以发展质量与效率弥补发展条件不足的特区发展道路。

      汕头是落实省委“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推进“湾带联动”的主战场和重要平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珠海、汕头两个经济特区发展,把汕头、湛江作为重要发展极,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近日,深圳市党政代表团到汕头考察,两个经济特区以“核+副中心”的方式,全面开启深汕两地深度协作。深圳和汕头双方各具优势,也各有需求。深圳由于受地域限制,亟须拓展发展空间,优势资源外溢向东走是深圳的战略选择。在广东省“双核+双副中心”战略部署中,汕头这一棋子下活,则整个粤东活,沿海经济带活。汕头和深圳两个经济特区之间的深度合作,关键在于建立稳定成型的“核+副中心”协作机制,共同确定具体的合作项目和合作平台,发挥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和政府的主导功能,利用广泛的社会联系和社会资源推进合作。作为汕头经济特区,应该继续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努力提升各级政府的治理服务水平,打造全省一流的营商环境、创新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全面推进深圳-汕头两个特区“比翼双飞”夯实制度基础和思想基础。

      汕头大学硕士生导师、副教授沈忆勇:

      一批法规制定走在全国前列保障经济发展


沈忆勇 受访者供图


      回顾过去的40年,汕头经济特区自建立起发展至今,取得了可喜的改革开放建设成果。作为深化汕头改革的有力保障,法治建设是汕头发展的催化剂。目前,汕头有一批法规制定走在全国前列,这无疑为自身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在知识产权、食品安全、企业管理、社会组织等方面,汕头也逐步走向规范化、体系化和法制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稳步提升,这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个福音。因此,未来的汕头特区发展应该正确用好、用足特区立法权,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同时勇于创新,积极推进普法工作,增强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的意识。

      而在汕头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再出发的新起点上,深汕协作信号的释放打响了发展的第一炮。这不仅是省委省政府对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的重视,更是为达到共同富裕整体理念而提出的一种设想,符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辐射的总体理念,对汕头来说是一个绝佳的发展机会。汕头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侨”字——拥有众多侨胞和海外力量,对于深圳来说,汕头也能为其架好与侨胞沟通的桥梁,促进深圳与华侨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圳一起打好“侨”牌。同时,汕头也要尽可能动用“汕头力量”,多为深圳提供诸如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等领域的发展思路与建议,让双方达到互利共赢。

      近年来,汕头自身的造血能力正在稳步提升,宝能、华润、比亚迪等商业巨头纷纷落户,汕头的营商环境已取得长足进步,城市影响力也因城市规划、亚青会等多方面得到逐步提升,“汕头品牌”日渐打响,此次与深圳的深度协作,汕头更有望借助一个龙头城市的改革经验、资金资本、管理理念等实现进一步的跨越发展。未来,汕头经济和社会发展肯定将迎来一个新机遇、新契机。

      侨领寄语

      泰国中华总商会副主席暨各行业公会执行主任、国际潮青联合会会长、泰国华人青年商会会长李桂雄:

      家乡繁荣进步是华侨华人共同心愿



李桂雄 受访者供图


      建立经济特区,是汕头在改革开放初期获得的巨大红利,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则是在改革开放新阶段汕头面临的又一历史机遇。汕头经济特区的建设发展,不仅事关汕头本土,更是广东省乃至全国的重大发展战略,需要海内外广大侨胞、企业家的共同参与,广泛汇聚侨资侨智,群策群力,不论企业大小都出一份力,就能形成强大合力,从而推动汕头及粤东地区的快速发展。

      泰国华侨华人众多,是“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重要国家,也是东盟国家区域中心,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经济发展潜力大,祖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东盟一体化为泰国与广东、汕头创造了很多新的商机与平台,泰国逐渐成为国内企业走出国门的首选地。如今在新时代下,侨三代、侨四代已经以新的形象登上国际舞台,比起老一代侨胞,他们的教育程度更高,商海中更加长袖善舞、敢闯敢拼,他们在世界各地开创事业,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肯定和尊重,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家乡增添了光彩。在为新一代的创造力点赞喝彩的同时,我们更要帮助他们成为新时代中外友好合作的亲历者、见证者和推动者。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取得很大成就,但是跟很多先进城市相比,在涵盖科技创新能力、城市化进程、城市软实力三个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站在汕头经济特区40年再出发的新契机上,汕头应奋勇前进,扎实补齐短板,牢牢抓住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黄金机会,领航“汕潮揭”城市群一体化融合发展。

      家乡的繁荣进步是我们海内外华侨华人的共同心愿,我衷心呼吁并期望,新一代潮人继续传承团结齐心、勇于开拓、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努力奋斗、报效祖国、建设家乡,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同时,港澳台同胞、海内外侨胞乡亲,与汕头几百万父老乡亲携手并进,充分发挥侨务资源优势,共同参与美丽幸福汕头的建设、共享汕头新一轮发展机遇,为汕头新时期的发展贡献我们新的力量!

      马来西亚潮州工商总会总会长吴源盛:

      吸引侨青回乡共谋发展


吴源盛 受访者供图


      老侨胞对家乡的情怀不容置疑,我每年都会带我的子女回去汕头,除了探亲就带着他们看看汕头的发展。带年轻的一代回到汕头,是想让他们回到原乡,亲自了解原乡的发展,从而吸引侨青回到原乡共谋发展。

      要吸引侨资侨力到汕头聚集,应当有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汕头市政府落实统一的外商投资政策与规范,稳定侨商对汕头的信心,吸引华侨回到原乡发展。此外,可以举办一些专业领域的课程或研讨会,召集有成就、或在海外有名望的华侨,到汕头举办考察交流,还可以创造侨青商与汕头青商联系的平台,促进双方合作机会。之后,我将带领商会同仁到汕头参访,期盼到时候能够得到市政府明确的投资指南,也希望能与汕头市政府甚至汕头市各优秀的行业做交流,共谋发展。

      中国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谨此祝贺中国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盼汕头市经济特区再创辉煌,以侨为桥,共谋发展!



      汕头经济特区 建立40周年大事记

△1979年7月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出口特区”。

△1980年1月 “汕头经济特区筹备工作组”成立,着手研究特区选址、勘探、规划等工作。

△1980年8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同意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设置经济特区。

△1981年11月 广东省汕头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成立,汕头特区在市郊龙湖 1.6平方公里土地上起步。

△1983年12月 汕头市进行住房分配制度改革,试行“三三四”补贴购房制度:即国家和单位各补贴30%,个人付款40%,房屋产权归个人。

△1984年9月 汕头经济特区成立顾问委员会。

△1990年2月 汕头大学举行落成典礼。

△1992年4月 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始筹办。

△1992年 汕头平均粮食亩产1033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成为全国首个“吨谷市”。

△1993年1月 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设立保税区。

△1995年12月 广梅汕铁路通车暨海湾大桥通车典礼举行。

△1996年3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汕头市立法权。

△1996年12月 深汕高速公路全线通车。

△1999年2月 我国首座特大型钢结构混合梁斜拉桥——汕头礐石大桥营运通车,大桥全长3500米。

△2001年11月 汕汾高速公路通车。

△2004年 汕头全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

△2008年11月 广东省首届粤东侨博会暨汕头市经贸洽谈会在汕举行。

△2009年 汕头GDP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35.73亿元。

△2011年5月 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汕头全市。

△2013年12月 厦深高速铁路全线通车运营,揭开汕头动车新纪元。

△2014年9月 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

△2015年1月 南澳大桥建成通车。

△2015年9月 全国首个以“华侨”为核心概念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华侨板”正式开板运营。

△2017年2月 国务院批复同意汕头高新区升格为国家高新区。

△2017年9月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批复同意在汕头华侨试验区设立“侨梦苑”。

△2017年10月 汕头市首个海外人才工作联络站在美国硅谷挂牌成立。

△2018年3月 “粤东大数据中心”揭牌,成为省内首个本地拥有全省数据的地市大数据平台。

△2018年4月 汕头被列入全省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率先创建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城市。

△2018年5月 汕头发布“人才新政30条”,致力打造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生态环境”。 △2018年12月 厦深铁路汕头联络线建成,汕头火车站迎来首趟动车组。

△2019年3月 汕头获得举办2021年第三届亚洲青年运动会的权利。

△2019年7月 汕头与香港正式进入高铁互联互通时代。

△2020年1月中共汕头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召开,动员全市上下全力加快汕头经济特区发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

△2020年6月 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实施《关于支持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汕头华侨试验区被赋予与广东自贸试验区同等省级权限 。

△2020年7月 深圳市党政代表团到汕头学习考察,推动两市深度协作落地落实。 △2020年8月 汕头海湾隧道全线贯通。

△2020年8月 汕头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做大做强镇域经济大会,作出全面落实简政放权、做大做强镇域经济工作部署,进一步激发镇域发展活力,加快镇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许静。